Featured image of post 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改成「流行文化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改成「流行文化館」

香港將成立愛國博物館並關閉文化館 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展覽無處容身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正籌設以「愛國」為宗旨的「國家發展成就館」,日前提案將該館設在尖沙咀精華地段的「香港科學館」現址,科學館則遷至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址,而展出李小龍、梅艷芳等巨星文物的香港文化博物會就此消失。此舉引來廣泛議論,認為是要消滅香港本土文化,如同「一個時代的終結」。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發表《2023年施政報告》時,內容強調推廣愛國教育,將設立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周三(6日)向立法會建議,把科學館改設成「國家發展成就館」,希望專館能座落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便於參觀。

港府稱,擬設的「國家發展成就館」將涵蓋中國歷史,包括「列強侵華」和「奮勇抗戰」的經歷、中國共產黨發展、新中國成立、國家改革開放、政治科學和經濟發展、國家安全、體育成就、科技發展、航太科技等,「以展示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里程,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

港府稱,「國家發展成就館」需要較大空間,「配合展現國家宏大發展和成就」,去年已申請擴建科學館及一旁的香港歷史博物館,興建三幢新大樓,預計2030年完工。港府又稱,原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品會分別安放於其他博物館。

香港科學館的互動設計寓教於樂,頗獲好評,是親子遊的熱門景點。香港《大城誌》翻查政府資料,發現香港科學館在2022-23年度的入場人數是17間公立博物館之冠,達110萬人次,香港文化博物館也有45萬人次,居第五名。

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告訴自由亞洲電台(RFA),港府執意將「國家發展成就館」設於尖沙咀,相信是出於「政治考量」。他說:「尖沙咀有一種東西是沙田不能取代的,政治象徵性濃得多。歌頌中國、消滅香港,就是這數年間政治與文化上發生的事。」

香港Yahoo!新聞報導,文化博物館常設金庸、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粵曲、廣東歌及香港電影的歷史等展覽,紀錄了大量香港流行、娛樂文化的重要歷史。

由梅艷芳粉絲開設的Instagram 專頁「anita.mui_」指出,香港文化博物館讓一度被踐踏的梅艷芳遺物找到「歸宿」,對於梅姐的遺物又再「漂泊無所」,粉絲慨嘆「這個年頭,『國家』先行,香港的文化、價值、身份當然要讓路」。

香港「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向RFA表示,李小龍近十幾年來都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的「常客」,也是世界李小龍迷經常「朝聖」之地。 他表示,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明顯比較是古色古香一些」,將科學館改設於此明顯「格格不入」,他不明白當局為何如此倉促要搬走科學館,「殺死」文化館。

楊穎宇則建議,文化博物館關閉後,香港文化工作者應思考將歷史文物存於海外,避免捐給無意保存香港文化的政府。

李家超10月的施政報告除提出要設立「國家發展博物館」,現有的「香港海防博物館」也將於明年改名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日軍侵港的抗戰歷史,「提升民族自信和愛國精神」。

文化博物館「殺館」 藝文界哀悼 藝術家:時代的終結 學者:糟蹋文化

港府計劃將尖東科學館改建為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館,現有科學館會在沙田文化博物館重建,而文化博物館的藏品會在其他博物館整合和重置。事件引起各界迴響,不少藝術家及流行文化學者紛紛發聲,對文化博物館「殺館讓址」感到可惜,更形容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黃國才:一個時代的終結

香港藝術家程展緯在 Facebook 指,過去文化博物館不少展覽令他欣賞,「其實不單展覽,還記得前館長的善良。」他表示,「在這時代所有以往的文化規劃都變得沒有價值,好脆弱,一下子就推倒了。」

曾在文化博物館舉辦展覽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亦在 Facebook 發文指,事件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又提到 2014 年自己經歷了雨傘運動,形容感覺像掉進死陰的幽谷,2015 年在文化博物館做裝置「無間走廊」,「大馬力的摩托車被無數條繩子捆綁着動彈不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像惡夢那樣掉進隧道但永遠衝不出來,隧道之內我還放置了一部電話用來求救之用。」他指,該作品其實就是他對那時香港的一種隱喻。

李展鵬:請勿糟蹋文化

長期關注電影及流行文化、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展鵬在 Facebook 直言,對事件「真的無言以對。」談到沙田文化博物館,他指「香港有個博物館介紹金庸、李小龍、張國榮、粵曲、廣東歌及香港電影的歷史,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更強調兩岸其他地方都沒有這樣的博物館,內地及台灣朋友到訪也是一致好評。

李展鵬憶述自己當年在英國讀者,看到不同的流行文化展覽館,當時心想香港何時有博物館好好地展示流行文化相關的東西。他續指,此後香港終於發展出文化博物館,形容是慢慢上軌道,「做得越來越好之際,現在竟然面臨『殺館』?請勿糟蹋文化。」

張國榮、梅艷芳歌迷大感可惜

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瞧潮香港60+」有展出梅艷芳舞台服飾。博物館曾舉辦「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今年 12 月 24 日亦會開始舉辦《絕代芳華.梅艷芳》紀念展,為期 9 個月。

「殺館」消息傳出後,不少張國榮及梅艷芳的粉絲大感可惜,其中梅艷芳粉絲開設的其中一個 instagram 專頁「anita.mui_」發文稱,本來以為梅艷芳的遺物端放在博物館裡,是最好、最後的歸宿,「她終於能獲得應有的認同和尊嚴,」慨嘆「誰知這或許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為她辦的最後一個展覽,連說無奈都不能道盡我心的痛,她的遺物或又再漂泊無所。」她稱,「或許是我對這個瀕死的城市太樂觀了。閒置科學,摒棄文化,其實是一行對這個城市最合適不過的墓誌銘。」

張國榮國際歌迷會的群組亦有不少人士討論「殺館」一事,不少網民均擔心日後偶像的遺產會失落何處。有網民表示十分痛心,曾奢望文化博物館會參考「梅艷芳舞台服飾」展覽的做法,未來為張國榮增設一個常設展覽。但形容政府現時是不尊重對香港藝術文化有貢獻及影響力的人。

政府昨日表示,計劃將尖東科學館改建為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館,涵蓋不同內容和配合「展現國家宏大發展和成就」,現有科學館會在沙田文化博物館重建,而文化博物館的藏品會在其他博物館整合和重置。

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改成「流行文化館」

朱少璋博士先點出,文化博物館何去何從的討論,源自館與館被「層壓式取代」,因此轉型為「流行文化館」的構想,並非出於專業的文化考慮,歸根究底只是為了解決「逼遷」問題。他直批把「粵劇文物」歸類在「流行文化」的名義下不倫不類,若科學館也將合併於「流行文化館」之中,或會讓博物館淪為「雜錦鍋」。他續強調,「我並不抗拒流行文化,但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很介意香港只強調『流行文化』而不重視『文化』,又或者片面地用『流行文化』取代『文化』。」

專門研究流行文化的李展鵬教授,剛於上月在文化博物館主講「異色的女伶:梅艷芳的電影形象」講座,他認為成立「流行文化館」在牌面上或已是最好結果,故這樣的轉型亦未嘗不可。「綜觀香港的博物館甚少展示流行文化,反而文化博物館曾多此策劃相關展覽,也曾與不同團體合作,相對上更有經驗。」他續舉例英美博物館會把流行文化堂而皇之地放進當地最好的博物館,如倫敦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會以David Bowie作為展題、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也會舉辦柯德莉夏萍的攝影展等,可惜華人社會甚少重視流行文化的價值,故他認為「香港值得擁有流行文化博物館,因為流行文化於香港文化中佔據重要位置,影響力更蔓延至海外,若能開館或能促進旅遊業發展。」但與此同時,李展鵬也憂慮被歸類為流行文化以外的藏品去處。「有人提到,香港現有的博物館已無空餘位置擺放額外展品,而即使政府真的願意增加更多新展館,也必須先有詳盡規劃,不應厚此薄彼,所有值得被展示的文化,都應該有一個好的展示空間。」

使用 Hugo 建立
主題 StackJimmy 設計